
养生保健方一览表,养生 保健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养生保健方一览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养生保健方一览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神医?他们是怎样治疗、对抗疫情的?
扁鹊——各历史文献上对此人的记载各不相同,《史记》里面对他的描述也在时间上存在较大矛盾。目前已从历史课本中移除。
华佗——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可能性较大,但把他的医术吹嘘上天的也就《三国演义》这么一部***。罗贯中写这部***的时间是元末明初,比华佗还活着的东汉末年晚了1000多年。所以什么刮骨疗伤,给曹操开颅手术之类的,基本上可以确定是虚构的。
张仲景——《伤寒论》的作者,历史上却有其人,相关文献资料也大多能互相印证,真实度较高。根据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的描述,他家二百余口在不到十年内病死约三分之二……
此外,除了张仲景,古代还有大量真实存在的著名中医,但在面对瘟疫时几乎都束手无策,没什么建树,甚至一直都没有往微生物这个角度考虑,自然也没能发明口罩这样的防疫利器。能防止微生物感染的医用口罩则是由清末时一个叫伍连德的人所发明,在控制东北鼠疫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定的作用。
另,古代瘟疫流传范围不像现代这么广,主要还是因为古代交通不发达——被感染者还没走出百里,就因为症状加重而倒下了。但因为缺少现代医学的支持,就连痢疾和伤寒杆菌感染这种在今天看来并不难治的病都能让人整村整城的死……再加上***行政机构松散,统计极不准确,史料中经常出现所谓病死者无算的情形。
吴有性(1561~1661?),字又可。吴县(今江苏苏州)洞庭东山人。
明代多次温疫流行,当时医学界“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书”,以致投剂无效的现象,强有力地推动他思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决心探索温病。瘟疫流行,“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尝见其不殆也”,有因失治不及期而死者,有妄用峻补、攻补失序而死者。有医家见不到,急病用缓药、迁延而死者,“比比皆是”,使吴氏痛心疾首,于1642年写成《瘟疫论》。
《瘟疫论》中所载传染病、包括伤寒、感冒、疟疾、痘疹(水痘、天花)、绞肠痧(霍乱)、疙瘩瘟(腺鼠疫)、虾蟆瘟(腮腺炎)、大头瘟、探头瘟、***风、鼠痿(颈淋巴结核)、流火丹毒、目赤肿痛(眼结膜炎、砂眼)、病瘅发黄(肝炎、黄疸)、斑疹、咽肿、疮疥疗肿等,内容广泛,是他亲历瘟疫流行,临床经验的总结。
《瘟疫论》是中医发展中一次重大突破,为以后温病学派开辟了道路。他的创新精神受到广泛赞扬。吴有性实际上已走到细菌病原说的面前,他所谓的戾气,有质、有特异性、有偏中性、有特殊致病性,只须沿着它再前进,寻找出这种物质本体,便会作出历史的突破。一则受当时物质技术条件的限制,二则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他的后继者们在这方面部明显退步了。
吴氏尚有《伤寒实录》,已佚。又有《温疫合璧》系清代王嘉谟在吴氏原著基础上,增删补辑而成。
————————————————————————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其中尤以东汉灵帝(公元168—188年)时的公元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等几次的疾病流行规模最大。南阳地区当时也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因此丧生。
建安年间,他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充实和提高了理性认识。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不朽之作。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因为一次瘟疫辞官行医,成一代医圣,以治疗伤寒著名,写下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论述了对多种传染性疾病不同时期的治疗方。
神医华佗用青嫩茵陈蒿草治疗流行性黄胆病,后来演变成了中药谚语「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
明代的李时珍,清代的叶天士,晚清的吴瑭等医学家都为治疗瘟疫作出过重大贡献。
吴瑭推荐的治疗瘟疫后期症状的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现在仍然在临床使用,称为治疗瘟疫的三宝。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养生保健方一览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养生保健方一览表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bfsw.com/post/10029.html发布于 2024-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