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县疾病预防2020情况,唐县疾病预防2020情况如何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县疾病预防2020情况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县疾病预防2020情况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仔猪价格低?
首先当前仔猪价格并未很低,仔猪价格低只是相对于2016年中的高价,当时候标重的仔猪(外三)价格一度飙升1000元/头,而当前只需要550元/头。布瑞克数据库显示,从2016年中后仔猪价格持续走低,目前价格在30元/公斤左右,折标为450元/头(内三),2016年中价格为800-850元/头。 仔猪作为生产要素,其价格较大程度影响了生猪养殖成本,2016年中猪价开始走低,延续至今猪价仍处于下跌周期。生猪出售收入下降,养殖户只能接受更低仔猪的购买价格。
按照当前仔猪价格450元/头,饲料成本为800元,250斤出栏体重,成本在1560元/头,销售收入为1750元,净利润为190元/头。而如果按照2016年猪价10元/斤情况,销售收入达到了2500元/头,即使仔猪成本为800元/头,其养殖利润仍能达到590元/头。 当前猪价及养殖户对未来生猪价格预期影响了仔猪价格,当前市场担心后期猪价仍下跌,购买仔猪意愿下降,而随着母猪存栏逐步恢复,仔猪供应量增加,出售仔猪养殖场/户只能将仔猪价格降低到合适价格,养殖户才愿意购买仔猪。 从目前来看,生猪供应逐步增加,明年仔猪不要过多期待,做好日常管理,降低仔猪死亡率还可以不错的,30元/公斤仔猪价格,如果能达到每窝存活10个,每窝仔猪的净利润仍能达到1000-1200元,如果不计算人工费用,利润能达到1800-2000元/窝。
近期仔猪价格不断下滑,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本轮仔猪价格从2021年3月第3周最高点93.86元/公斤开始下跌,截止9月第3周已连跌25周,30元/公斤整数关口已经岌岌可危。
为什么仔猪价格会下降呢?其实这跟养猪成本是分不开的,饲料成本不断上涨,而如今生猪价格下跌,可饲料成本却没有下跌,相反还在不断上涨,从年初到现在,玉米、豆粕的价格普遍上涨了20%到25%左右。目前养猪的成本在每斤9元左右,也就意味着养的越多,亏的就越多,这就会让养猪人放弃再去补栏。另外当育肥不再赚钱,个别的中大型养猪场逐渐转型,进入到育种市场,市面上育种猪场越来越多,仔猪猪源也越来越多,相反育肥需求在减少,那么仔猪的需求量就会减少,导致现在仔猪价格一降再降。
我国子猪价格每年在11份左右是一年当中最低的阶段。为什么在11月份价格最低呢?我认为有两点。
第一,五六月份的气候母猪受孕率相对较高,母猪从配种那天算起,到子猪出生为四个月,也就是子猪在十月出生,经过一个多月的哺乳期,而在这段期间的气温不冷不热正好适合子猪生长,又大大提高了子猪成活率,因此十一月份子猪市场上的子猪相对较多。
第二,生猪专业育肥户在十一月份补栏较少。子猪育肥到出栏一般需要四至五个月时间。如果在这段时间补栏,育肥猪在来年四月份左右出栏,而四月的肥猪价格又是一年当中的最低时期,(这段时间肥猪价低和我国猪肉消肥低有关)所以育肥户很少有人在十一月补栏。这是其一,其二专业育肥户在这期间家家都有肥猪在圈,大约在元旦前后才能出栏,在十一月份也没有空圈可从新补栏。也就是说十一月子猪相对较多补栏人较少,所以这段时间子猪价格最低。
七八月份是一年气温最高季节,母猪受孕率较低,经过四个月妊娠期,大约在十二月和明年一月出生和哺乳期,这段时间又是全年气温最低,降低了子猪成活率。而每年专业育肥户都在春节前卖完肥猪,造成春节后空栏,育肥户们又开始抓子猪补栏,所以明年的二、三月子猪价格还会上涨。当然子猪价格也不会全年上涨,过了五一又是另外一种情况。
今年开年初仔猪价格高,但随着猪价一路下跌,仔猪也跟着缩水下滑。
<span style="color: #F04142; --tt-darkmode-color: #F04142;">为什么仔猪价格低?
1、全***猪存栏量在今年成饱和状态,相对于来说,仔猪大幅增长,自繁自养的养殖户增加,就象我们家的仔猪无人问津,全国的仔猪供求发生改变,供大于求,导致青猪涨价,仔猪下滑。
2、冬天天气变冷,昼夜相差大,仔猪容易生病,所以冬天养殖户补栏少,也是仔猪价格低的原因。
3、大多数养殖户不看好生猪价格,亏本养殖有人愿意养吗?今天当场,虽然价格没降,但割肉的明显减少,屠户的肉剩下的很多,这些人上当变聪明了,今年年初买的仔猪全在本钱里面,按照现在的价格补栏,万一明年价格回落,不是白养了,现在仔猪又多,持观望态度,也是仔猪价格低的原因。
为什么仔猪价格低?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明显,养殖业尤其是养猪,当仔猪价格很低,仍然无人问津时,就表示该行业,很不景气,由于利润很低,大家都不愿意喂了,价格自然就落了下来,还有比这更极端的,价格很低仍没人要,有些养殖户就会把它们弃之荒野,任其四处流浪,想想也够残忍的,那必竟也是一条生命不是,可是由于行情的糟糕,人们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为什么仔猪价格低?
其逻辑是这样的:
养殖过程中,大约需经过,繁育母猪,生产仔猪,喂养育肥猪,最后出栏,流入屠宰市场这样一个过程,对于一个成功的养殖企业或者养殖户来说,上面四个环节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如有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养殖户的生产规模,利润增加,甚至养殖户破产的都有可能。
对于想要赚钱的养殖户,不管是企业也好,个体也好,要挣到大钱,养好猪,必须要有自己的繁育仔猪能力,也就是要能自繁自养,这样才会减少成本,防范疫情和疾病,有利于管理,获得更高的利润。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养殖户都有自繁仔猪的条件,所以他们只能向出售仔猪的养殖企业和养殖户购买仔猪。养殖行业有这样一个缺限,那就是当行情好了的时候,仔猪供不应求,仔猪价格大幅攀升,养殖户成本骤然增加,大量挤压养殖利润,当养殖行情非常差的时候,仔猪就会供大于求,如果更差,就会无人问津,导致价格大落,繁育仔猪的企业和养殖户亏损严重。
朱元璋儿子的藩王王号和封地都一致吗?
首先,朱元璋时期所封之藩王是没有封地的。所谓“封地”,指的是古代中央君主分封给王室成员及大臣、诸侯的土地,被分封者在其所获封的土地上拥有等同于中央君主的权力,包括征税、征兵、执刑、发行货币等等权力。而事实上,朱元璋在创立“藩王”制度时,就明确规定:诸王“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意思就是分封爵位却不赏赐土地,给予爵位却不管理百姓,享受俸禄却不处理事务。
也就是说,明代藩王其实是没有封地的。
朱元璋时期的藩王,其类似于一个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他并没有民政管辖权,只有军事管理权。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在借鉴历代分封的基础上建立了明代藩封制度,将自己的诸子和个别宗室封为藩王,让他们率领精兵分驻全国要塞,赋予他们兵权,一方面巩固边防,防止元代残余势力威胁到明朝的国防安全;另一方面削弱诸功臣将领的军权,监视各地的文武官吏,继而加强朱家王朝的统治。
简单的说,朱元璋创立藩封制度,他的目的就是对抗北元势力,及拱卫王室。因此,明初各藩府其实就是类似一种军事组织,他们拥有着极大的兵权,具有节制诸将、直接调遣军队地权力。当时每位藩王的属地的军事力量都有守镇兵和护卫兵组成,守镇兵闲时由朝廷指派的将领负责统领;护卫兵则由藩王直接统领。一到战时,这两股军事力量,藩王都可直接调用。
明初藩王只有属地,却没有封地。藩王在所封之地中拥有着极大的军事权,但却并未民政的管理权,也就是说他不能插手地方政务,没有财***,更没有执***。
那朱元璋所分封的藩王,他的属地是否跟王号一致呢?
只能说绝大部分是一致的。
朱元璋生有二十六子,除长子朱标是太子,二十六子朱楠早夭来不及封王外,其余二十四子皆有属地。
秦王朱樉。就藩于西安。春秋战国时,西安属秦地,秦都咸阳就在西安。因此,朱樉的“秦”王号与属地匹配。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分封的藩王跟封地基本上是一致的,太也有不一致的。
洪武年间分封藩王分三个阶段:初朱元璋嫡长子朱标于洪武元年册封皇太子,其余皇子分别是洪武三年、洪武十一年、洪武二十四年册封的藩王。
洪武三年册封的藩王:
第一位:次子朱樉,洪武三年册封秦王,就藩西安。西安旧称长安是十一朝古都,原为关中,号称八百里秦川,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故地。朱樉为秦王有“天下第一藩”的称号。
第二位:三子朱棢,洪武三年册封晋王,就藩太原。太原旧称晋阳是春秋时期晋国都城。
第三位:四子朱棣,洪武三年册封燕王,就藩北平。北平旧称蓟城,春秋战国时期燕国都城。
第四位:五子朱橚,洪武三年册封吴王,十一年该封周王,就藩开封,开封旧称大梁。战国魏国都城。
第五位:六子朱桢,洪武三年册封楚王,就藩武昌。春秋战国时期,称武昌为夏,属楚地。
第六位:七子朱榑,洪武三年册封齐王,就藩青州。青州春秋战国时期属齐国。
朱元璋儿子们的藩王王号和封地,原本大致上是可以一一对应的,但后来有些蕃王就不一致了。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将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到各地就藩,而这些蕃王当中,但凡是传统一字王“王号”的,基本上都跟各自的封地都是对应一致的。
比如秦王朱樉,就藩西安;晋王朱棡,就藩太原;燕王朱棣,就藩北平;周王朱橚,就藩开封;楚王朱桢,就藩武昌;齐王朱榑,就藩青州;鲁王朱檀,就藩兖州;蜀王朱椿,就藩成都;代王朱桂,就藩大同等等。
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韩王朱松。古代韩地应该在河南,战国时韩国的都城阳翟,就是今天河南的禹州。所以,按理说韩王朱松应该到禹州就藩才是,但是朱元璋却让他到辽东的开原就藩。
除了传统一字王“王号”,其他几个非传统一字王“王号”,比如庆王、岷王、湘王、肃王、郢王等,这些藩王的“王号”实际上就是封地来定的,因此也基本能对应上。
比如,和朱棣联手靖难,说好日后平分天下的宁王朱权。本来还以为助朱棣得天下,即便不兑现平分天下的承诺,起码也能换个好一点的封地,不用继续留在苦寒的内蒙古吃草。谁知四哥朱棣很不厚道,居然把宁王朱权从原来的宁国移藩到了南昌。
这个新封地冷倒是没那么冷,不过却是个穷地方,想必宁王朱权内心也是憋了一肚子气。自此以后,宁王一系跟朝廷之间也就结下了梁子。百年后的正德年间,宁王的这股仇恨终于了,这便是宁王之乱。
除了宁王,辽王朱植和谷王朱橞也都在永乐年间转移了自己的“大本营”。前者就从原来的广宁移藩到了荆州,而后者则从原来的宣府移藩到了长沙。
至于,朱棣之所以这么做,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就是削蕃手段的一种。因为,宁王、辽王和谷王当时都还是手握重兵、坐镇北疆重镇的塞王。而藩王出身的朱棣其实也想接过朱允炆的活,继续完成削藩。只是,他并没有***用朱允炆那种过激的削藩举措,而选择通过将他们转移到南方内陆州府就藩,以此瓦解这几个塞王的势力。
当然,事实证明这种比较温柔的削蕃形式,明显要比建文帝那种直接裁切圈禁的方式要高明得多……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题目问题是错误的,朱元璋共26个儿子,而不是24个,分别是:
朱标,长子,懿文太子(孝慈高皇后出)
朱樉,次子,秦愍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棡,三子,晋恭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棣,四子,明成祖(硕妃出,但自称孝慈高皇后出)
明太祖朱元璋一共26个儿子,除了长子朱标封皇太子,第二十六子朱楠夭折未封以外,其他24个人都封了亲王。和唐朝、宋朝的亲王不同,明朝的亲王是要到封国就“之国”的。那么如本题所问,亲王们的封号和封国是不是一致呢?笔者的结论是大部分都一致。当然为了不空口胡说,我们就来具体盘点一下。
第一类:名号一致
朱元璋封诸子为亲王,目的是为了“分茅胙土,以藩屏国家”。洪武朝的亲王,都有直属的三护卫官军,人数可达数万人。因此这个时候的亲王,并不是后世混吃等死的寄生虫,他们担负着为大明王朝开疆拓土、保家卫国的重担。亲王们的封号大都来自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国,自然原则上与其封国都可以对应。笔者大概做了一个罗列。
燕王朱棣剧照
- 次子朱樉封秦王,封国西安。历史上的秦国,其都城虽在咸阳,但阿房宫大部分面积,以及兵马俑和秦陵都在西安市境内,大秦宗庙也在渭河南岸。同时明代西安的地位当然比咸阳要高得多,秦王封国定在西安,没毛病。
- 第三子朱棡封晋王,封国太原。太原虽然并非是历史上晋国的国都,但是晋国是山西的代表,那么作为明代山西最重要的城市太原,自然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晋王的封国。
- 第四子朱棣封燕王,封国北平(今北京)。历史上的燕国的都城蓟城就在北平的范围内,从这个角度说朱棣的封号和封国是高度一致。
- 第六子朱桢封楚王,封国武昌。我们知道历史上的楚国都城主要在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但广义上来说武昌属于楚地,因此朱桢的封号和封国勉强可以算是一致。
- 第七子朱榑封齐王,封国青州。历史上齐国的都城是临淄,但青州属于齐国。另外当时青州的地位显然比临淄更重要。
- 第八子朱梓封潭王,封国长沙。春秋战国时只有谭国,并没有潭国。但是长沙在朱梓封王之时的名字是潭州,直到洪武五年才改为长沙。
- 第十子朱檀封鲁王,封国兖州。历史上鲁国的都城是曲阜,但兖州属于鲁国。另外朱元璋可能考虑曲阜已经有了衍圣公家族,所以才将鲁王封在了兖州。
- 第十一子朱椿封蜀王,封国成都。历史上任何建立在四川境内的***,其都城一般都在成都,无论是古蜀国、蜀汉***还是此后的割据***,大概只有元末明夏***是建都重庆。因此朱椿的封号和封国也是高度一致。
- 第十三子朱桂封代王,封国大同。历史上的代国疆域在今山西大同与河北蔚县一代,因此朱桂的封号和封国也是高度一致。
- 第二十四子朱栋封郢王,封国安陆。楚国都城为郢都,安陆属于楚地,从这个角度说朱栋的封号和封国可以算作一致。
- 第二十五子朱㰘封伊王,封国洛阳。历史上没有伊国,但洛阳有一条伊河,勉强可以认为一致。
大同代王府
第二类:名号不一致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大国有限,封号很快就不够用。此后朱元璋的办法是根据封地的简称来大概确定封号,这多少会造成一部分不一致。
- 第五子朱橚先封吴王,封国杭州。首先这个封号很特殊,是朱元璋称帝前的爵位。从封国来说,春秋战国时代的吴国,都城在梅里(今属无锡)。张士诚***也叫吴国,都城在苏州,这两个地方都离南京太近,朱元璋更不可能把京师南京让出来做儿子的封国。而五代十国时候的吴越国都城杭州,离南京不远,还是南宋的行在,最后被选为吴王朱橚的封国。但是朝中大臣对朱橚的封号很不满意,认为皇帝称帝前的王号怎么可以再给儿子呢?最终朱元璋改封朱橚为周王,封国开封。历史上周天子的都城在西安和洛阳,但是开封是北宋国都,可见周王在老朱心中的地位。
- 第十二子朱柏封湘王,封国荆州。历史上并没有湘国,朱元璋既然将朱柏封在荆州,何不干脆称为荆王?不解。
- 第十四子朱楧先封汉王,封国不详。后改封肃王,封国甘州(今甘肃张掖)。历史上并没有肃国,朱楧的封号可能还是和甘肃相关。建文年间肃王迁国兰州,兰州为今甘肃省会,肃王的封号和封国倒是不经意间取得了“一致”。
- 第二十子朱松封韩王,封国先为辽东平原。历史上的韩国在河南境内,因此韩王的封号和封国显然不一致。到了仁宗朝韩王封国又改为平凉(今属甘肃),则跟封号更不相关。
- 第二十二子朱楹封安王,封国平凉。安王的封号,可能来自于平凉境内的安国镇,是历史上唐朝和吐蕃的分界线,但笔者觉得这封号和封国的联系比较勉强。
- 第二十三子朱桱封唐王,封国南阳。历史上的古唐国,和南阳这座“禹都”应该是联系不到一起。
造成大量封国变动的靖难战争
第三类:从一致到不一致
还有一部分亲王,或因定位发生变化,或因靖难战争的原因改变了封国。
- 第十五子朱植先封卫王,封国不详。后改封辽王,封国广宁。春秋战国时代并没有辽国,但朱元璋封朱植为辽王,目的显然是开拓辽东疆域,因此可以认为封号和封国一致。但靖难战争时朱植站队建文帝,因此战后受到清算,迁国荆州(湘王在建文朝***,封国废除)。
- 第十六子朱栴封庆王,封国由庆阳改宁夏。历史上是没有庆国的,但是如果封国在庆阳,那么勉强可以认为封号和封国一致。但是此后朱元璋改变主意,让朱栴北上迁国宁夏,站到了和蒙古人作战的第一线。
- 第十七子朱权封宁王,封国大宁。历史上也并没有宁国,但是封大宁称宁王,可以认为一致。朱权在靖难战争时站队朱棣,战后改封国为江西南昌,从边疆迁到了内地。
- 第十八子朱楩封岷王,封国岷州。历史上也并没有岷国,但是封岷州称岷王,也没有毛病。但是由于镇守[_a***_]的西平侯沐英去世,朱元璋将岷王调往云南镇守。到了仁宗朝,因为和嗣封西平侯沐晟不和,岷王迁国湖广武冈州。
- 第十九子朱橞封谷王,封国宣府。历史上没有谷国,但宣府是古时的上谷郡,因此朱橞的封号和封国还是勉强一致。靖难战争后谷王因打开金川门有功,改封国为长沙。
- 第二十一子朱模封沈王,封国先为沈阳。历史上的沈国位于河南境内,但朱元璋给儿子这个封号,是跟沈阳有关系,因此勉强可以认为封号和封国一致。但靖难战争后沈王改封山西潞州(今山西长治),则封号与封国再不相干。
第四类:不详
- 第九子朱杞封赵王,封国不详。朱杞在六个月大的时候封王,但洪武三年当年即去世,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他的封国在哪里。
结语:除了早夭的赵王,朱元璋其他23个儿子封国都有详细记载。里面绝大多数的亲王,特别是第一批受封的亲王,其封号和封国还是基本上能做到一致。因此从这个角度说,里面封号和封国最特殊的第五子朱橚,可能确确实实就是朱元璋和马皇后最小的嫡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县疾病预防2020情况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县疾病预防2020情况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bfsw.com/post/17459.html发布于 2024-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