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稿预防传染疾病,通讯稿预防传染疾病怎么写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通讯稿预防传染疾病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通讯稿预防传染疾病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南澳大学的“大流行无人机”平台将如何帮助发现人群中的***感染患者?
如果您将来看到一架无人机飞过,它可能正在寻找有关COVID-19的证据。南澳大学(UniSA)和总部位于加拿大的无人机技术公司Draganfly Inc合作开发了一个“大流行无人机”平台,该平台使用特殊的传感器和计算机视觉来查找患有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人。
目前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控制像COVID-19病毒这样的大流行病,从而发现谁被感染以及该病的流行程度。一种方法是寻找表现出症状的人。但是,要求整个城市的居民排队以进行体温测量几乎是不切实际的,因此由传感器系统防御***J***aan Chahl教授领导的UniSA团队正在选择遥感和计算机算法。
根据团队的说法,新无人机能够监视某人的体温、心率和呼吸频率。它还可以检测到打喷嚏和咳嗽。即使在人群中也能使用,包括办公室、机场、游轮和养老院中的人群。
该技术最初由Chahl,Ali Al-Naji和Asanka Perera于2017年推出,当时他们展示了测量心脏和呼吸频率,分析人体运动以在最远10米范围内检测咳嗽和打喷嚏的能力。使用无人机视频,并且距离固定摄像头50米以内。Chahl表示,检出率并不完美,但是它是查看人群中是否存在疾病的实用工具。
UniSA在新闻稿中表示,其目标是“立即开始整合商业、医疗和***客户”,但现阶段尚未提供任何有关该技术推广的详细信息。除筛选***感染外,该技术还具有监控婴儿保育箱或应对战区和自然灾害的应用。
Chahl说道:“现在,令人震惊的是,我们认为有必要立即使用它,以挽救世界上过去100年来最大的健康灾难中的生命。”
陈薇院士疫苗在《柳叶刀》发布一期临床实验结果,意味着什么?
真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全球备受疫情肆虐,人类面临******的威胁,截至目前全球确诊5225849人,死亡335607,世界各国都争分夺秒研发***疫苗。
5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研究团队在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疫苗研制成果进展。
研究结果显示,
这是世界首个***疫苗的人体临床数据。
最新研究表明,这是第一种进入第一阶段临床试验的COVID-19疫苗安全、耐受性好,能够在人体内产生抗SARS-CoV-2的免疫应答。在108名健康成人中进行的开放标签试验显示,在28天后显示出了有希望的结果,最终结果将在6个月内进行评估,接下来需要进一步的试验来确定它引起的免疫反应是否能有效地预防SARS-CoV-2感染。
疫苗研发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月15日张文宏医生表示
现在世界是关着的,“大门”打开中国就会面临输入风险,但全国公共卫生体系事实上得到了极大提高。他还说,战胜疫情最终还要靠疫苗,预计疫苗明天3到6月面市是比较快的,“全球开始接种要到年底,如果明年出来那是后年年底,所以在两年时间内我们的世界怎么运转下去,怎么活下去,这个是关键。”
意味着初步安全、初步有效,这个疫苗有希望,可以继续进行临床试验。但其实目前临床一期没完全结束,6个月后要回访检查。而且,临床一期其实并不能说明太多,一期接种者产生了免疫应答和抗体,不代表抗体就能保护个体不被感染,也不代表广泛安全、广泛有效,所以才需要更大规模受试者的二期和三期。另外腺***疫苗本身有其缺陷,容易免疫反应偏弱。最后,***变异对疫苗有效性也可能有影响。
陈薇院士团队在《柳叶刀》发表的研究
为什么需要三期临床
因为不同个体的差异很大,因此要知道一个疫苗是否安全有效,需要大规模,几千甚至上万的接种受试者,受试人群随机、特征多样,才能具有足够的代表性,能代表这个疫苗用在几千万甚至十四亿人口中也是安全有效的。差异的来源可能是性别、年龄、基础病史、个体间基因差异。但是,当一只疫苗刚开始投入临床试验的时候,尽管有动物实验表明安全有效,但是无法保证在人体中依然是安全有效的,所以刚开始属于高风险,仅能小规模接种,如果安全,再逐步增加接种人数,这就是为什么是三期人数逐步增加。除此以外,临床试验还需要解决疫苗的浓度需要使用多少、疫苗产生的抗体能持续多久。
腺***疫苗的弱点
腺***疫苗***用的是Ad5缺陷型***,无法在人体内***,因此是一个战斗力很弱的载体,带着******的S刺突蛋白去给免疫系统认识******的模样。但问题是很多人一生中免疫系统可能就接触过腺***,因此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免疫了,当再次看到带着S刺突蛋白的腺***时免疫反应就会偏弱。
***变异对疫苗有效性的影响
5月22日,陈薇院士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布论文,公布了自己***疫苗一期临床的试验结果。结果显示:疫苗安全!能诱导免疫反应,形成有效抗体。
在陈薇院士论文发布后,《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第一时间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了这则消息,称这代表着一个里程碑。这是全球首支公布一期临床结果的疫苗,意味着疫苗离我们不远了。在全球被深受***荼毒的情况下,这无疑是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疫苗的研发一般会经过分离毒株→形成疫苗→动物实验→一期人体临床→二期临床→三期临床这几个步骤。陈薇领导团队研发的疫苗从3月16日进入一期临床试验,试验在4月初时结束。4月12日时,疫苗进入二期临床试验,根据陈薇院士在4月25日接受***访时透露,二期临床将在5月揭盲。
按照时间计算,陈薇院士的二期临床应该已经揭盲,目前应该处于对照组和实验组数据分析阶段。二期临床数据分析结束之后,将进入三期临床,三期临床需要几千人甚至上万的样本,并且需要在感染环境下观察一个流行周期。三期临床是疫苗的重中之重,是疫苗上市的科学依据。
中国是最早发现******的国家,所以也是最早开始疫苗研发的国家。但是目前有多支疫苗处于活跃状态,谁成为第一支上市的疫苗,在帮助人类抵抗***上有很重大的意义,同时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在这种情况,陈薇院士公布临床试验结果,体现出了无私的高贵品质。因为他能给其他疫苗研发者学习和借鉴。
《柳叶刀》主编称这是一个里程碑。但决不仅仅是里程碑,同时也是我国科技进步的体现,也是大国形象、大国担当的体现,更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疫苗的研发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目前中英美三国走在世界前列,之前英美均已公布了他们的疫苗试验结果,但质疑声不少,而5月22日,国际知名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了由我国工程院院士陈薇教授负责的***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消息瞬间引发巨大反响。根据该论文,我国研制的***疫苗在I期临床试验的受试者中能够产生免疫应答,并且安全性良好,在接种后28天内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报告。
这个消息意味着什么?
1)初步评估证明疫苗安全性过关
本次论文报道的是疫苗I期临床试验,其主要目的是评估疫苗的安全性,探索药物最大耐受剂量、剂量限制性毒性等,试验共招募了 18-60 岁 108 名志愿者,分为低、中、高三个剂量组,在各治疗组中未观察到不良反应总数的显着差异。
最常见的注射部位不良反应是疼痛,总体上最常见的系统性不良反应为发烧、疲劳、头痛和肌肉疼痛,但这些不良反应都不严重。严重不良反应一例,高剂量组一名受试者出现重度发热,并伴随疲劳、气短和肌肉痛的症状,但这些不良反应均在48小时内自行[_a***_]。
严重不良反应有一例,高剂量组一名受试者出现重度发热,并伴随疲劳、气短和肌肉痛的症状。但这些不良反应均在48小时内自行恢复。
2)初步看,疫苗效果显著
虽然 1 期临床试验主要检测的是安全性,论文同样公布了疫苗的免疫效果。研究人员在志愿者接种疫苗后定期***集其血液并进行检测,以确定该疫苗是否激活了人体体液和细胞免疫两方面的免疫应答。体液免疫是免疫系统中产生中和抗体的部分,可以对抗感染,并提供一定的免疫力;而细胞免疫依赖T细胞来对抗***,而不是抗体。
三个剂量组都有免疫应答,不过高剂量组免疫反应强度更大:接种后 28 天,中和抗体也达到了峰值,以高剂量组更明显。经过分析显示,低剂量组中 28 人(78%)、中剂量组中 33 人(92%)、高剂量组中 36 人(100%)在接种后 28 天,显示针对刺突蛋白的阳性的 T 细胞反应和中和抗体反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通讯稿预防传染疾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通讯稿预防传染疾病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bfsw.com/post/34939.html发布于 2024-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