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cysgjj

古人使用八角预防疾病,古人使用八角预防疾病的例子

cysgjj 2024-07-09 52
古人使用八角预防疾病,古人使用八角预防疾病的例子摘要: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人使用八角预防疾病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古人使用八角预防疾病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八角古代名称?中国现代用避...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人使用八角预防疾病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古人使用八角预防疾病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八角古代名称?
  2. 中国现代用避雷针避雷,那么古代用什么避雷?
  3. 南宋有五香八角吗?

八角古代名称?

八角,中国古代称之为怀香,茴香,后来有八角茴香,大茴香,大料等别称,早在唐朝孙思藐的著作中就有记载。八角在我国的栽培行使己有近干年的历史。据大量历史资料考据,八角原产于我国广西省南部和西南部山区。八角是广西最具特色和优势的天然香料,广西既是八角原产地又是主产区,主导世界八角主产,素有“世界八角之乡”之美称。

中国现代用避雷针避雷,那么古代用什么避雷?

<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其实我国古代防雷技术是走在世界前端的,虽然古代科技与现代相差甚远,但这丝毫不影响古人对于雷电的好奇和研究。

古人使用八角预防疾病,古人使用八角预防疾病的例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最初,人们在从天而降的闪电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当时的人们只能将希望寄托在祈祷之上,所有人的眼里都充满希望。结果可想而知,上天让他们失望了,他没有因为人们的祷告而减少雷电带来的灾害。


有文献记载,早在汉代时人们对于闪电已经不是一昧的恐惧,而是开始进行观测。

领先世界的认知

古人使用八角预防疾病,古人使用八角预防疾病的例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信湖南朋友应该都知道岳阳楼,但你不一定知道慈氏塔,这是一座并不显眼的砖塔,他始建于唐朝***年间(公元713~741年),后于宋朝淳祐年间(公元1241~1252年)重新修建。但因为修建过程经费不足,民间一位一心向佛的寡妇,不惜倾家荡产给予资助,于是此塔便命名为慈氏塔。


此塔为砖石结构,楼阁式,八角七层,通高39米,可惜由于塔为实心,所以人们不能登高眺望。但令人关注的是,此塔初步具有的防雷设计,一般宝塔的顶端中央会有一根铁杵,而铁杵周围会有依附而建装饰,用来固定宝顶。并且会有几根铁链沿宝顶上垂脊延伸到翼角,这种设计,由于拉力均匀而用来防风防震。可是慈氏塔的八根铁链一直延伸垂直下到地面,这不就是一个最为简单的避雷设计嘛,令人骄傲的,这种设计的出现比富兰克林实验要早了几百年。

镇龙以避雷

古人使用八角预防疾病,古人使用八角预防疾病的例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国传统的五行、八卦学说中,有着“南离、北坎、东震、西兑”之说,而“震”卦为“雷”,又因为“南朱雀,北玄武,东青龙,西白虎”。所以古代人们认为“雷从龙”,于是古代建筑之上就有了所谓的“镇龙”。

一位在华37年的葡萄牙人安文思,受到了顺治,康熙两位皇帝的赏识,他曾经记叙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防雷措施在皇宫的屋脊上装饰着一些兽头,这些巨兽的舌头指向空中,其腹内穿过金属条,金属条一端插入地里这样,当闪电落在屋上或皇宫时,闪电就被龙舌引向金属条通道,并且直奔地下而消散,而且不致伤害任何人”。


这种设计和我们现代的避雷针避雷原理相同,而龙舌就是一根尖端的金属芯,他的另一端与埋藏在地下的金属相连,这样一来就可以让闪电直奔地下而消散。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一经典目前已经中国大地上已经不见踪影,这种设计被国外认为是美观和实用的巧妙契合,龙舌金属条毕竟要比富兰克林的实验提前了一个世纪。

雷火炼金殿

提起古代建筑的防雷设计使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武当山的金殿,明朝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由北京制成并运到武当山主峰天柱峰金顶现场焊接完成以后,这座高5.5米、面阔5.8米、全为铜铸镏金重檐庑殿式仿木构的铜殿一直是武当镇山之宝。

儿时曾经听爷爷讲述他的亲身经历,每到雷雨天,常有闪电光顾武当。电闪雷鸣之后,不仅殿顶和铜墙经雨水冲刷而光彩熠熠,而且殿内铜柱上的锈迹都会消失,好像被回炉冶炼了一次。 这一奇迹完全是由于金殿的顶部的铜板远远大于国家和国际标准中“接闪器”厚度,以至于在雷电击中金殿的铜构件时不会将其熔化,并且雷电流的行进波在巨大的铜结构中反复震荡发热并散热,导致铜锈熔化,使铜体光亮如新。
令人可惜的是,在1987年时,由于金顶道观的电话线遭遇雷击,所以人们在金殿两侧加装了两条引线,自此便再也没有“雷火炼金殿”的奇观出现。并且由于旅游前没有做好攻略,我曾经也傻兮兮的白跑一趟。

南宋有五香八角吗?

南宋已经有五香八角了。

据大量历史资料考证,八角原产于广西南部和西南部山区,以德保、防城、宁明、龙州、凭祥、那坡、百色、凌云等县栽培历史最为悠久。

1172年,南宋范成大在其所著《桂海虞衡志》中,便有“八角茴香,北人得荐酒,少许咀嚼,甚芳香,出左右江州峒中(今广西龙州、宁明、凭祥、右江、田阳等县区)”的记载。1178年,南宋周去非也在《岭外代答》一书中记载了广西左右江一带种植八角作调味香料的历史。

八角,中国古代称之为怀香、茴香,后来有八角茴香、大茴香、唛角(壮语)、大料等别名。早在唐朝孙思藐的著作中就有记载:“煮肉下少许,即无臭味,臭酱入末亦香,故曰茴香”。这说明八角在我国的栽培利用已有近千年历史。

有。南宋时期桂林县尉周去非在《岭外代答·花木门》中记述:“八角茴香出左右江蛮峒中。质类翘。尖角八出,不类茴香,而气味酷似,但辛烈,只可合汤,不宜入药。中州士夫以外荐酒,咀嚼少许,甚是芳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人使用八角预防疾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人使用八角预防疾病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bfsw.com/post/36891.html发布于 2024-07-09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