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医怎么预防疾病,黄帝内经中医怎么预防疾病的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黄帝内经中医怎么预防疾病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黄帝内经中医怎么预防疾病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历史上有哪些预防瘟疫的习俗与办法?
据统计,自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我国一共发生了321次瘟疫。尽管如此多灾多难,但因为治疗及预防及时,中国历史上从来没发生过西班牙大流感 、黑死病等重大瘟疫。
当然,尽管如此,古代中国人在防治瘟疫也是一部成长史、曲折史、血泪史和有效史。
疫者,以其延门合户如徭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也。我国古代最早记载的疾疫发生在春秋时期,鲁国曾爆发大疫。当时人们几乎不了解疫病的原因。通常认为是瘟神作祟,或是阴阳不合所致。
从汉代开始,我国的疫病记载出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两汉疫病共有13次,流行年份约为20年。
魏晋南北朝时共有17次,流行年份约为40年。到了明朝时期,疫病出现暴增趋势,在276年间,疫病流行年份就有118年,几乎每隔一年就有一次疫病。
而到了清代更为恐怖,仅官方的记载的疫情就高达134次,平均两年一次,而且疫病中的死亡人数也在剧增。
史据悉,上疫病死亡人数最多的是金朝时期的汴京大疫。
当时的汴京大疫发生后,不到两个月时间里,汴京城共死了近百万人。
无独有偶,到了明代瘟疫成了人们的杀手锏。永乐年间的瘟疫,有十万人死于非命; 正统年间,有四万人死于疫病;景泰年间,有两万人死于灾难;正德年间,有九万人死于暴亡; 万历年间和崇祯年间,瘟疫更猛,死者竟到了不可统计的地步。清代时期,鼠疫、天花和霍乱横行,依然是死亡无数。
尽管如此,古人还是一点一滴地积累了疫情控制手段。主要手段如下几个方面:
古代的医疗条件不好,又时常发生战乱。一些尸体没有即使得到处理也会发生瘟疫,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当然这种情况之下发病的地区就得不到有效的帮助。
如果是太平的时候,发生瘟疫。那方法就是把发病的村庄,城市隔离起来。派士兵把守许进不许出,这样就可以比较有效的控制瘟疫的传播。
当然这样做的代价也是非常大的,这一个村庄很有可能会永远的消失。当然也会有一些救治,和粮食但大部分人还是会死去。
古人对于瘟疫的应对措施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预防、控制治疗和后续处理。古代有不少预防瘟疫的民间习俗和验方。
清代医书《松峰说疫》中对这个问题着墨不少。书中,不同的月份节气对应着不同的避瘟之法。从宗教角度,可以祭祀瘟神:“元日五更,以红枣祭五瘟毕,合家食之吉。”五瘟使者指的就是瘟神,即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仕贵,总管中瘟史文业五人,能够散播瘟疫。也有除夕晚上将家里所剩杂药放在一起焚烧,并焚烧苍术躲避瘟疫的方法,与向门外倒药渣之意大体相同。还有除夕 “以黄纸朱书“天行已过”四字,贴于门额”,来躲避当天降临人间的“行瘟疫使者”之法。也有“麻豆投井方”,要在除夕四更时:“取麻子、赤小豆各廿七粒,并佳人发少许,同投井中”,这样一整年就能避免伤寒瘟疫。此外,春分、初伏、谷雨也有以药煎水服用或者沐浴等避瘟之法,种种习俗不一而同。
除了这些习俗以外,也有悬挂香草,燃烧香料的避瘟之法。例如,门上悬挂马尾松枝,帐中悬挂放有“女菁草末”的布袋,燃烧青木香、薰陆、安息胶香等方法据说可以避瘟。这些香料和药材本身就有淸神静气等功效,所以用来避瘟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除了家中避瘟以外,出门在外也有避瘟之法。书中记录有数种避瘟药丸之方,例如“避瘟杀鬼丸”、“太苍公避瘟丸”、“避瘟丹”。出门在外可以随身携带,也可以到达旅店后点燃,同和现在的卫生香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外归家也有避瘟之法,要“用舌顶上额,努力闭气一口,使气充满毛窍”,则可避免把瘟疫带回家。
除了民间百姓可用的避瘟之法,古代的医学家也会未雨绸缪。瘟疫因其危害甚广为历代医药学家重视,他们对于瘟疫的认知和应对的办法则被后人汇总梳理,以资参考。比如明清时期系统研究瘟疫的著作就有《广瘟疫论》、《瘟疫论》、《松峰说疫》等等。书中对瘟疫的成因,种类以及对应的治疗方法都有记录。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瘟神
《松峰说疫》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黄帝内经中医怎么预防疾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黄帝内经中医怎么预防疾病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bfsw.com/post/38954.html发布于 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