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物的副作用预防什么疾病,药物的副作用预防什么疾病发生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药物的副作用预防什么疾病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药物的副作用预防什么疾病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医说:药食同源,又说,是药三分毒。到底中药是否有毒?有没有副作用?
中医药物及人体都分寒热,生病时寒性的病症要用热药,热性的病症要用寒***,若用反了就是毒药,生活中很多食物是偏热性的,像高蛋白的蜂蛹、狗肉、羊肉等等都是热性的,很多体质偏热的人根本不敢多吃,吃了就起燥热、起热疹、冒鼻血反伤自身,还有很多气血干枯的老人也不敢多吃,吃了燥热甚至出现很严重的后果,而有些体质偏寒性的人吃了就有好处,但若这些体质虚寒的人经常吃一些苦寒的食物那就会使这些人身体出现各种病症,像苦瓜、香椿、苦菜等等都是寒性比较重的,药物食物寒热偏性比较重,***如不知道自己体质就少吃点,问题也不大,不能常吃,是毒还是药就看体质合不合,是药三分毒就是这么来的,剂量是关键,体质是关键!
民间一直有“是药三分毒”的说法,那么中药里的毒到底是什么毒,到底有多毒,这是不能一言以蔽之的。
在《说文解字》中:
毒,厚也。害人之艸,往往而生。
这里说到了厚这个字,《内经》有云: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气厚者为阳,味厚则泄,厚则发热。
这里的厚可以理解为药物在人体中作用的趋势、方向。
《类经》中:
毒药者,总括药饵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称之为毒药。
“药食同源” 这句话你理解错了。它是说适当的食物能起到药物的作用,并不是说食物就是药。比如生活差,营养不良,弄点好吃的补一补,注意营养搭配,身体会得到恢复。但长期营养不良,出现不得不靠药物解决的时候,还得吃药。是药三分毒,这没有错。因此尽量避免吃药。病都是吃出来的。比如暴饮暴食,大鱼大肉,酗酒等。在没有出现大问题前,调整食物,吃清淡一点,有的问题会慢慢改善,直到恢复。因此药食同源是一个辩证关系。不要望文生义,曲解意思。
这两个说法应该说是不矛盾。说是药食同源是一些食品与调料就是日常食用的,但外地人吃它们就会有偏性。最简介的说喝水,外地人到你这来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造成水土不服的只是水。如果说有毒但当地人喝它沒事,外地人就会上吐下泄。另外四川人常当凉菜吃的鱼腥草,川人吃它当菜,外地人吃它可以清肺热。如果你肺寒且拉肚子就不能吃它。它即是食品也是药。最极端的例子是附子,四川江柚的人就把这当炖肉的调料,而外地的牛吃30克以上就可能中毒,更不用说是人。另外像山药,枸杞,陈皮,枳实,瓜篓,薏仁等全是食物,但却也能治病。所谓的毒指的是负作用,当身体已经出现偏性,你就不宜再吃同性的食物,而是吃性质相反的食物。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本来就寒再吃寒性食物,那一定出现寒症。如果肝实你还大吃小麦制品将更实。
是药三分毒,是从中医的“毒”之概念出发来说的。
中医所言之毒,一点程度与日常所说的毒有共性,但一定程度上,比一般所言的毒要宽泛得多。
中医之毒,指的是药品的“偏性”。
举个例子,墙上一座挂钟,到中午12点时,时针分针都指12,也就是0的位置。如果这个位置叫正中,那么偏离它的任何时间都算是“有偏”的。只不过是偏离的大小而已。
而中医视“偏离”为毒。偏离的小为小毒,偏离的大为大毒。
中医纠偏,相当于用一个力量,把偏离的角度,推回到12点位置。
日常所言的毒药,是指中医说的“大偏之药”,你可以理解为时钟的5点7点之间的“偏离程度”,可以用个量角器量一下它与12点之间的角度。显然,夹角越大,偏离越大,也就是“毒性强”。
而12点到2点,夹角不大可以视为小偏。中医的药食同源之药,都在这个范围。
当然,偏离越大,纠偏需要的力量也越大。到中医上看,就是治疗用的药偏性要强,力量才够推回到中间点。
实际上,我们的日常食物,包括大米白面,均是有偏之物,只不过偏性够小,很接近12点,对于人的影响不大,从而可以经常吃。同时我们也会通过吃菜,杂粮,肉食,使用调料,来纠正身体与食材的偏性,保健身体健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药物的副作用预防什么疾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药物的副作用预防什么疾病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bfsw.com/post/39637.html发布于 2024-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