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因不明的疾病预防措施,病因不明的疾病预防措施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病因不明的疾病预防措施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病因不明的疾病预防措施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水灾过后如何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是要做好食物中毒和其他急性食源性疾病预防。主要预防措施是:不吃被洪水浸泡过的食品。不要吃发霉的大米、小麦、玉米、花生以及其他已***变质的食物、过期的包装食品,不能辨别是否有毒的野蘑菇也不要食用。食物要生熟分开保存、避免生的食物及原料与熟的食物接触或者使用同一个容器。食物要现吃现做,做后尽快食用,存放时间不明的食物不要直接食用。患有痢疾、伤寒、肝炎及其带菌(毒)者和伤口化脓、皮肤感染以及不明原因的咳嗽、咳痰人员不宜进行食品的加工制作。饭前便后要洗手,不用脏水刷牙和洗瓜果、碗、筷等,用于清洁食品和食品容器的水要***用消毒过的水。严禁销售被洪水浸泡的粮食和淹死的家畜家禽。
二是做好虫媒传染病预防。夏季,是虫媒传染病的高发期,蚊虫的孳生与水密切相关,洪涝灾害后要注意预防疟疾、乙脑、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的发生。重点做好灭蚊、防蚊工作,睡觉时要挂蚊帐,早晚外出时可穿长袖长裤或在皮肤***部位擦驱蚊剂;洪水退后及时清理室内外的积水。
可怕的“血吸虫”
最近一段时间,天就像漏了一般,长江中下游几乎就是“雨、雨、雨”的节奏。河水、江水水位持续上升,不少地方长江畔的风光带都没在水里。在新闻上看到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在江边水里嬉戏,着实为他们捏了一把汗,不仅仅因为溺水的危险,即便是浅水区,长江流域水里的血吸虫真的是很可怕的。
全球有76个国家和地区有血吸虫病流行。其中,日本血吸虫分布在亚洲的中国、日本、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这种血吸虫是在日本首先发现的,故定名为日本血吸虫;埃及血吸虫分布在非洲及西亚地区;曼氏血吸虫分布在中南美洲中东和非洲。中国只流行日本血吸虫病,简称血吸虫病。血吸虫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省区,长江中下游是血吸虫病流行区。
在疫区接触疫水的行为均易造成急性血吸虫感染。当血吸虫尾蚴侵入皮肤后,接触疫水部位皮肤可出现刺痛样感觉,继而局部出现丘疹或荨麻疹,称尾蚴性皮炎。接触疫水后1~5天可有咳嗽(易误为感冒),反复感染者肺部症状较严重。当雌虫开始大量产卵时,少数患者出现以发热为主的急性变态反应性症状,常在接触疫水后1~2月出现,除发热外,伴有肝区疼痛、腹胀、腹泻、肝脾肿大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粪便检查血吸虫卵或毛蚴孵化结果阳性。急性血吸虫病多见于对血吸虫无免疫力的初次感染者,也可发生于再次感染大量血吸虫尾蚴(肉眼不可见)的慢性血吸虫病人,如不及时救治,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急性血吸虫病是血吸虫病的一种临床类型,血吸虫病可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三期。急性期后病情逐步转向慢性期,在流行区90%的血吸虫病人为慢性血吸虫病,此时,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和不适,也可能不定期处于亚临床状态,表现腹泻、粪中带有粘液及脓血、肝脾肿大、贫血和消瘦等。一般在感染后5年左右,部分重感染患者开始发生晚期病变。晚期病人血吸虫肝病,表现为极度消瘦,出现腹水、巨脾,腹壁静脉怒张等晚期严重症状。晚期血吸虫病还可能并发阑尾炎和结肠病变、肠梗阻。
小小的血吸虫,危害是很大的,近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2020年汛期血吸虫病防控工作的通知》,告诫防汛同时,须特别警惕急性血吸虫病!无论大人孩子都喜欢玩水,但到疫区一定不要接触疫水,不下水游泳戏水、洗手洗脚(洗澡),特别见有警示标牌处绝对不能下水,必须下水作业时需做好防护。
传染性疾病有哪些?
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传染病有鼠疫和霍乱,乙类传染病有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与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有流行***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 如朊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_a***_], 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我国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
1、甲类传染病:属于需要强制进行管理的,需要对患者、携带者、疑似感染和密切接触的对象,以及疫情发生区域进行严格的控制、隔离、治疗。本类传染病主要有鼠疫和霍乱。
2、乙类传染病: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管理,及时的进行控制、隔离并治疗。本类传染病主要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新型冠状***感染。
3、丙类传染病:主要进行监测管理,包括风疹、麻风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冒、流行性腮腺炎、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疫苗包含特定生物体的弱化或灭活部分(抗原),可在体内引发免疫反应。较新的疫苗包含产生抗原的模型,而不是抗原本身。不管疫苗是由抗原本身还是模型组成,身体都将产生抗原,这种弱化的版本不会在接受疫苗的人身上引起疾病,但却会促使其免疫系统做出反应,且程度与针对实际病原体的第一次反应相当。
目前我国针对刚出生的婴儿即开始接种疫苗,很大程度上预防了多种传染性疾病。
2.提高自身免疫力
感染性疾病种类很多,一般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机体疾病统称为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包括细菌感染、***感染,还有些其他的病原微生物,如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等。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比如猩红热,肺部感染、伤寒等都是细菌感染以后引起的疾病。***感染引起的疾病种类更多,比如流感***引起来的流感、麻疹***引起的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等,如立克次氏体引起的疾病、斑疹伤寒。另外原虫、蠕虫这些病原微生物也可以引起相应的感染性疾病。
怎样预防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病感染家猪和各种野猪(非洲野猪、欧洲野猪等)引起一种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该病也是我国重点防范的一类动物疫情。其特征是发病过程短,最急性和急***染死亡率高达100%,临床表现为发热(达40~42℃),心跳加快,呼吸困难,部分咳嗽,眼、鼻有浆液性或粘液性脓性分泌物,皮肤发绀,淋巴结、肾、胃肠粘膜明显出血,非洲猪瘟临床症状与猪瘟症状相似,只能依靠实验室监测确诊。2018年8月3日我国确诊首例非洲猪瘟疫情。
防治:
防止猪场的病原体入侵
消灭田间内外隐藏的病原体
定期清洗消毒现场所有器械
用1:500倍稀释的经典双杀器浸泡或喷洒(每周一次),进入和离开猪舍时,农场的工作人员应由足部池消毒。足池消毒水应按经典的双杀(每5-7天)1:500稀释。员工更换的工作服和鞋在使用前应严格消毒和清洗。衣物可按经典双倍的1:500倍稀释,浸泡前浸泡10分钟以上。
猪瘟目前还没有特效治疗方法,必须***取以免疫注射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
(1)预防接种:有条件的地区和养猪小区、猪场可***用猪瘟免疫监测手段,根据猪瘟抗体水平消长规律进行适时免疫。免疫效价监测方法,可***用猪瘟间接血凝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如果没有条件进行抗体监测,根据本地区有无散发猪瘟发生,可***取两种免疫程序:A.有散发仔猪猪瘟的地区、场要用乳前免疫方法,仔猪在吃初乳前进行猪瘟疫苗免疫,每头小猪注射1头份。B.在猪瘟防治工作较好、无散发仔猪猪瘟地区、场,可在20日龄、60日龄分别免疫一次猪瘟疫苗。留种用的后备猪,6月龄再注射一次。种猪群每年两次注射猪瘟疫苗。在免疫接种过程中,疫苗剂量要足,针头长短合适,不打飞针,确保免疫效果。
(2)检疫
净化:定期对繁殖猪群***血监测,将带有猪瘟强毒抗体的猪和多次免疫抑制的猪查出淘汰,净化猪群,消除猪瘟发生的隐患。
(3)加强疫苗管理:做到从主渠道购进疫苗。疫苗现稀释现用,注射时要做到疫苗不离冰桶,桶不离冰,保证疫苗有效,严禁使用过期疫苗和失真空疫苗。
(4)加强免疫时用的针头、针管及注射部位的消毒,减少人为疫病传播。
(5)紧急接种:发病地区、场要***取紧急接种,并适当加大疫苗剂量(可加大1~3倍)减少发病和控制疫情扩大蔓延。
(6)加强病死猪处理:对可疑病猪予以隔离。死猪及污染物必须无害化处理,严禁出售和食用。
(7)加强场内外环境消毒:每一个月或半个月全场环境大消毒一次;每周至少1次猪舍带猪消毒一次;饲养用具每2~3天消毒一次;场门口、各栋舍门口的消毒池要经常更换药液,保持消毒药液有效。
(8)加强管理,提高猪只的个体抗病能力。提供最佳生活条件,冬季御寒,夏季防暑,舍内空气新鲜。
(9)坚持自繁自养,严禁外购商品猪,引种时要从无疫情地区引进,引进后必须隔离检疫观察1个月以上,猪瘟强毒抗体阴性,猪瘟疫苗免疫后方可进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病因不明的疾病预防措施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病因不明的疾病预防措施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bfsw.com/post/40611.html发布于 2024-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