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新型冠状病毒如果真是一种慢性疾病,我们该咋防呀?
只能增加自己的免疫体质来对抗***,时刻注意公共卫生,改善生活状态,既然******发展成慢性病,那我们也得保持良好快乐的心态,既来之则安之,加强我们自身的健康,让***有来无回!
冠状***是一个大型***家族,可引起感冒以及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等较严重疾病。新型冠状***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新毒株。
人感染了冠状***后常见体征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在较严重病例中,感染可导致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肾衰竭,甚至死亡。目前对于新型冠状***所致疾病没有特异治疗方法。所以说还是很可怕的。
自2019年12月发现感染病例(目前***首发地存在较大争议,笔者相信在世界卫生组织介入调查后,会给大家一个交代),在确认存在人传人可能后,***立即果断出手:加大对患病者的救治,以控制传染源,倡议减少外出,切断传播途径,全员佩戴口罩,以保护易感人群。一批批逆行者,舍死忘生,驰援疫区。在党中央的正确决策下,在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疫情防控专家的辛苦努力之下,到2020年3月,国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目前还不是乐观的时候,目前国际形势依然严峻,防控也进入到了另一个阶段,积极防控外源性输入病例。
关于防控,根本性就三条: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中国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给出一下指导建议,让我们明白如何防控。
<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目前虽无针对***的特效药,但正确的防护手段可有效预防新型冠状***感染。
世卫组织建议:要保持基本的手和呼吸道卫生,如用肥皂水和清水勤洗手;养成安全的饮食习惯,如烹调时彻底煮熟食物;在可能的情况下避免与表现出呼吸道疾病症状(例如咳嗽和打喷嚏)的人密切接触;避免在未加防护的情况下接触野生或养殖动物等。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日前回应说,当前疫情仍可防可控。 那么,我们个人应如何预防感染新型冠状***?
根据中疾控和世界卫生组织各方专家的观点,公众预防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勤洗手。包括在制备食品之前、期间和之后;咳嗽或打喷嚏后;照护病人时;饭前便后;手脏时;在处理动物或动物排泄物后,立刻用肥皂、含有酒精的洗手液和清水洗手。
二是主动防护。在自己咳嗽或打喷嚏时,应用纸巾或袖口或屈肘将口鼻完全遮住,并将用过的纸巾立刻扔进封闭式垃圾箱内,并洗手。易感人群应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可佩戴口罩减少接触病原风险。避免在未加防护情况下与病人密切接触,避免触摸其眼、口、鼻。同时注意保持家庭和工作场所开窗通风,环境清洁。
三是避免密切接触。尽量避免在未加防护情况下与养殖或野生动物近距离接触;避免与生病的动物和变质的肉接触;避免与生鲜市场里的流浪动物、垃圾废水接触。
四是良好安全饮食习惯。将肉和蛋类彻底煮熟食用,处理生食和熟食之间要洗手,切菜板及刀具要分开
首先,“新型冠状***病(COVID19)有可能转变成一种慢性疾病”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其次,现在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COVID19或真的会转变成一种长期存在的地方性流行病,每间隔一段时间会出现暴发流行。
如果COVID19真的变成长期存在的流行病,如何预防是后话,大致可以参照流行性感冒的预防。
“COVID19有可能转变成一种慢性疾病”的说法出在2月19日白岩松连线王辰的节目中,王院士当时用错了概念,原本应该说的“长期疾病(Long-term disease)”,却说成了“慢性疾病(Chronic disease)”。
但是,这种口误一直没有被纠正,甚至广泛流传,就有点不大好了。
显而易见,COVID19是一种由新型冠状***感染导致的人类急***染性疾病,毫无疑问,绝对不是慢性疾病。
所谓慢性疾病,更规范的叫法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NCDs),有非常明确的医学定义,主要是指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与生活方式相关的非传染性疾病。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bfsw.com/post/46728.html发布于 2024-08-31